發表時間:2022-02-18 │ 點擊數:
銀保監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3%,資產質量整體向好。在2020年和2021年,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規模已連續兩年超過3萬億元。專家認為,2022年不良資產反彈壓力仍然存在,預計銀行業將綜合運用各類處置工具,進一步加大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
資產質量總體向好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8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35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3%,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162.0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158.2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8萬億元。
分銀行類型看,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國有大行、股份行不良貸款率均為1.37%,環比2021年三季度末分別下降6基點、3基點;城商行、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9%和3.63%,均較2021年三季度末有所上升。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不同類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2021年四季度環比漲跌互現,國有行、股份行表現更優,城商行、農商行之間的分化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上市中小銀行發布的2021年業績快報顯示,資產質量總體向好,不良貸款率維持在低位或環比上季度末有所下降。
仍存反彈壓力
展望2022年,多位專家認為,不良資產仍有反彈壓力。
“2022年,我國經濟金融領域機遇與挑戰并存,銀行體系資產質量也同樣‘喜憂參半’?!蓖跻环逭J為,喜的方面在于,當前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再配合銀行業長期穩定經營“家底殷實”,銀行體系不會出現重大資產質量問題。憂的方面在于,疫情仍不時出現,宏觀經濟仍然承壓,潛在資產質量壓力存在。一是房地產市場風險仍未完全出清,個別大型房企風險仍在釋放期;二是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影響,部分中小微企業生存壓力較大;三是弱資質地方融資平臺風險仍需警惕;四是“雙碳”轉型過程中,部分傳統行業信用風險增大。整體來看,相關信用風險壓力仍然可控。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表示,此前監管部門延長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政策至2021年年底,考慮到時滯性影響,預計信用風險管理壓力會在2022年釋放,小微企業層面不排除出現風險因素的可能。另外,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回表,部分非標產品存在風險點,或會對銀行業整體不良率造成影響。
多渠道處置
銀行業資產質量整體向好,也得益于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持續加大。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資產3.13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已是連續兩年突破3萬億元。2017年至2021年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1.9萬億元,超過此前12年處置總量,為守住行業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提供了重要保障。
銀保監會工作會議提出,支持加快不良資產處置。對此專家認為,當前銀行核銷不良資產的方式呈現“多點開花”態勢,除了傳統的核銷、清收等,批量轉讓、定增“搭售”不良等新渠道也獲得廣泛使用。
“未來,銀行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應對不良資產反彈?!倍抨栒J為,銀行業一方面需增強自身風險抵補能力,通過多種手段補充銀行資本金,提高撥備覆蓋率,增厚風險緩沖墊;另一方面要不斷豐富不良處置手段,綜合采取核銷、催收、資產證券化、債轉股、個貸不良批量轉讓等方式應對風險。預計今年不良處置力度會進一步加大。
此外,零售類不良資產批量轉讓試點已滿一年。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未來試點范圍有較大可能擴大。從當前銀行業實際發展情況來看,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在市場地位、業務規模、內控管理等方面均處于市場前列,甚至優于少數股份制銀行,納入試點有利于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化解銀行業不良。同時,由于城農商行的業務地域集中度更高,納入試點更有利于降低其系統內的風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