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22-02-18 │ 點擊數: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22年世界發展報告:金融為公平復蘇護航》(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發展中國家,由新冠肺炎疫情和非透明債務造成的金融脆弱性風險正在增加。通脹及利率上升給經濟復蘇帶來了更多挑戰,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加健康的金融部門。
《報告》認為,當前較高的不良貸款率和隱性債務水平影響了信貸的可獲得性,尤其是減少了低收入家庭和小企業獲得融資的機會。為實現經濟平等復蘇,亟須在化解不良資產、保障信貸供給及管理政府債務等領域同時發力。
化解不良危機
《報告》指出,為應對疫情造成的經濟危機,多國出臺了大規模的債務紓解措施,其中很多做法是史無前例的,對信貸市場的長期影響也難以預見。
如果沒有強健的銀行治理能力、嚴格的不良貸款監管定義和謹慎的銀行監管,可能導致隱藏的不良貸款與公開報告的資產質量數據嚴重不符,削弱人們對金融部門的信任,導致投資和貸款下降,從而阻礙疫情后公平復蘇的實現。
因此,《報告》提出,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夠及時識別和管理不良貸款的策略。使用國際公認的不良貸款認定標準,對監測和評估銀行資產質量非常關鍵;應當避免放松對不良貸款的監管定義,督促銀行不去掩蓋資產質量方面存在的真實問題。
《報告》認為,一些國家設立了資產管理公司(AMC)或銀行系統層面的“壞賬銀行”來管理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出來的“問題貸款”。這種做法有助于恢復公眾對銀行部門的信心,并防止資產降價拋售。
此外,《報告》強調,當無法消化疫情帶來的壓力并從中恢復過來時,銀行須部署一套強有力的干預措施幫助自身走出困境,或對瀕于倒閉的銀行進行破產處置。法律制度應賦予銀行更多向股東和未受保護的債權人分攤損失的權力,從而保護存款人并避免納稅人承擔金融業的損失。
保證信貸供給
《報告》認為,對大多數金融機構而言,盡管疫情尚未帶來大規模的流動性挑戰,但不良貸款預計將會增加,新增貸款也將受到經濟恢復緩慢等因素制約。缺乏實物抵押或長期信用記錄的小企業和低收入家庭往往最先被切斷獲得貸款的機會。
不過隨著疫情期間數字技術加速發展,以及金融服務和金融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報告》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將幫助貸款機構更好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提升其服務小微市場主體的能力。
比如在墨西哥,一家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的當地機構Konfío利用電子發票和稅收記錄等信息更好地了解客戶的信用狀況。疫情暴發的頭幾個月,Konfío調整了算法,將疫情對小企業影響的相關數據也包括進來。通過這種方法,公司在疫情期間的月貸款發放額增加了一倍;同時,從數字渠道審批、發放貸款也降低了企業的服務成本。
政府、政策性銀行及其他第三方機構提供的擔保類產品對于促進信貸市場“失靈現象”也有幫助。在非洲,世界銀行幫助布基納法索政府建立了信用擔保項目,為具有長期盈利潛力但短期內受到疫情“煎熬”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世界銀行認為,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擔保機構和其合作伙伴可以逐漸窄化客戶準入標準,聚焦有需求的客戶群,并利用擔保項目降低長期投資的風險,支持創新創業或低碳經濟等。
管好政府債務
在影響經濟復蘇的因素中,《報告》還提出了疫情期間政府債務激增的問題,指出必須“促進有效的債務管理、債務談判”,同時要著眼于長遠,提高債務透明度,完善債務合同創新,并進行稅收管理改革。
《報告》認為,有效且具有前瞻性的債務管理需對政府已背負的債務以及現有債務合同的條款進行全面披露,完善相關信息披露制度,能為債務方及不同債權方之間的談判提供更好的切入點。同時,債務合同創新有助于推動政府進行債務重組。此外,完善的稅收政策和稅收管理對實現債務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報告》指出,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尚未充分使用面向財富征稅的策略,而財產稅、收入稅和資本利得稅等稅收形式可以減輕疫情造成的貧困以及加劇經濟不平等一系列問題。